中西医结合疗法治好孢子丝菌病1例

2008-05-22 00:00:00 来源:

  笔者以中西医结合疗法治好孢子丝菌病1例,现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60 岁,因左上肢出现大小不等的数个结节1月于2006 年4 月11 日入院。病人于1 月前左手小指出现皲裂,伤口处渗血水,在外院给予特灵粉外敷未见好转。后患者因喂牛接触谷物类物质,于左腕横纹上10 cm 处起一粟粒大暗红色结节,逐渐长大,色由暗红渐变为紫红,患者感到皮损处灼热疼痛。外院给予消炎药(具体用药不详),病情未见好转并呈进行性加重,遂来我院就诊。
  皮肤科检查:患者左小指肿胀发亮,可见一约2 cm×3 cm 血痂,色紫黑,其外侧及左上肢屈侧见沿淋巴管向心性分布排列成串的圆形皮下结节,约米粒至黄豆大小,呈灰白或紫红色,无触痛糜烂渗液,质中,欠活动,其中以腕横纹上约10 cm处结节很大,约2 cm×4 cm,质较软,触之疼痛。
  实验室检查:尿大便常规,血常规,血生化,胸部X 片检查未见异常,第一次真菌培养失败,在用药3 天后进行第二次真菌培养,结果为阴性。诊断:孢子丝菌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
  西药:给予5%的碘化钾口服。中药外治:左小指血痂处外敷金黄散,其余结节处外搽艾利克并配合艾灸。同时辨证施治,给予中药内服治疗。四诊合参,辨证为湿热痰凝证,治以清热除湿,化痰散结。方用萆化毒汤加味(萆20 g,归尾15 g,丹皮15 g,淮牛膝15 g,木瓜10 g,薏苡仁15 g,秦艽10 g,赤芍12 g,夏枯草15 g,皂角刺10 g,紫花地丁20 g),水煎服,1 剂/d,分3 次服,守方10 余剂,无新发皮损,原有皮损缩小。经治疗11 d 皮损好转出院。2 个月后随访,患者皮损痊愈。
  2 讨论
  2.1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病因:本病是由申克氏孢子丝菌病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邻近淋巴系统的慢性感染,偶可侵犯内脏器官。此菌属于腐生性真菌,广泛存在土壤、植物、木材上。常因接触带菌物质而感染。本病多有外伤史,农民、矿工、园艺员及造纸厂工人易患此病。
  分型:根据临床表现,主要分为淋巴管型、固定型、黏膜型、皮外型及播散性孢子丝菌病4 个类型。其中以淋巴管型较多见,好发于四肢。治疗:目前碘化钾仍为优选药物,有特别有效,此药可使肺结核病播散,故在完全排除肺结核时使用。
  2.2 心得体会
  在早期的祖国医学文献中就有关于本病的记载,属于中医学“陈肝疮”“蝼蛄串”范畴。明《外科启玄・陈肝疮》记载:“陈肝疮,是手少阳三焦经,多气多血,生于左、右臂上三五处,如疖肿痛不可忍,不可搽挨,如有头,二七可刺。无脓身热虚硬面赤者,二八日死。又明蚤疽,彻手生疮,变生于手三阴、三阳经,三年而死。痒甚者,一日而死。”临床实践证明,本病结合中药治疗效果更佳。中医辨证多见湿热痰凝证和气滞血凝证2 型。本病中应重视痰瘀的辨证,痰是津液不化所致的病理产物,它按其形状在临床上分为有形与无形2 种,有形之痰,咳吐可见,无形之痰,以症测之。瘀是血运不畅的病理产物,津血同源,故痰瘀同病,痰瘀凝聚互结,阻于脉络,发于肌肤形成结节肿块,故在治疗本病中要意识到化痰散结的重要性,在用药中也可加入五味消毒饮、二陈汤、消瘰丸等以解毒化痰散结。常用的软坚散结药物有半夏海藻昆布山慈姑牡蛎僵蚕白芥子夏枯草等。临床实践证明海藻、昆布配以少许甘草使用有更好的散结作用。本病的治疗中碘化钾为优选药,用量每天约60~90 mL,疗程一般为2~3 个月,而且在皮损消退后还需继续服药3~4 周以防复发。这样长期和大量的用药,易引起胃肠道的不适,出现恶心、呕吐、纳差等。根据中医急则治其本,缓则治其标,继而标本兼顾,改善体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优势。在本病的治疗后期可以给予健脾除湿,清解余毒,益气滋阴中药。方可选用四君子汤(泡参、白术、茯苓、甘草)或参苓白术散(泡参、白术、茯苓、薏苡仁、桔梗、莲肉、山药、甘草)合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等方药进行加减应用来发挥中药的优势有研究表明:该菌在40℃以上即可死亡,局部温度上升时组织内噬菌作用及组织代谢亢进,也有利于将该菌体杀灭,这些为用温热疗法治疗本病提供了依据。在本例中笔者运用了艾灸法,用燃烧的艾条在皮损处给予雀啄灸法,每个结节施灸10~15 min,早晚各1 次。在施灸的第二天即可看到患者左手臂处的很大结节缩小,颜色变淡。艾灸时,通过艾绒燃烧产生的热疗,及药薰作用,使气血运行流畅,血脉和利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使用艾灸法代替其他局部温热疗法有很多优点,如价格便宜、操作简单、患者可自行在家施灸。因此,此治法值得推广。

3333
3334
更多>
更多>
樱井英幸

樱井英幸

河北一洲肿瘤医院

擅长:质子治疗,放射治疗,质子束疗法治疗肝癌,X射线治疗,近距离放射治疗

立即咨询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公众号 公众号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顶部 顶部
顶部